如何美白皮膚?如何有效地處理皺紋和色班?

0
1281
Advertisement

如何美白皮膚?如何有效地處理皺紋和色班?

不論年輕的少女或老嫗都希望有白淨的皮膚,可能你試過很多名牌護膚品或化妝品,但都可能沒有太大改善皮膚的黑班或皺紋。

首先你要了解皮膚老化是一種複雜的生物學現象,包括兩個獨立的臨床和生物學上不同的過程,即“內在衰老” “intrinsic aging”和“外在老化” “extrinsic aging”。

此圖太複雜了,忘記它

黑色素的形成

外在老化 extrinsic aging

“外在老化” “extrinsic aging”(包括“光老化”)是暴露於戶外陽光的影響,主要是紫外線(UV)照射。皮膚是很容易顯示各種與年齡有關的臨床改變,包括深層皺紋,淡黃色變色和不規則色素沉著。 最近,已經發現細胞中過度產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參與引起的皮膚老化過程,活性氧ROS對黑素細胞增強色素沉著。

紫外線誘導在角質形成細胞中的活性氧中過氧化氫H2O2引起患者皮膚黑素細胞變性。 相比之下,活性氧NO•通過增加酪氨酸酶 tyrosinase和酪氨酸酶相關蛋白 tyrosinase-related protein來誘導黑色素生成,所以通過抗氧化處理來抑制活性氧相關的黑色素生成。一氧化氮離子NO• 通過NO合成酶的穩定性,有助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維他命C)抑制黑素生成。

N-乙酰半胱氨酸 N-acetyl cysteine(穀胱甘肽glutathione的前體),當UVB照射到皮膚,抑制α-黑素細胞刺激激素的誘導。

內在衰老 intrinsic aging

皮膚中的黑色素是由L-酪氨酸L-tyrosine合成的各種吲哚indole化合物的聚合物。 兩種不同類型的黑色素melanin – 真黑素eumelanin(黑色或棕色)和褐色素 pheomelanin是在人體皮膚中發現的,當這兩種複合聚合物比例來決定了你的膚色。這兩種色素比例增加與皮膚顏色較淺有關。 在暴露於紫外線輻射後誘導黑素生成,並在保護皮膚細胞免受紫外線輻射損傷中起關鍵作用。 然而,表皮中的黑色素色素沉著引起皮膚變化,例如曬黑和斑點色素沉著。

穀胱甘肽 Glutathione-白細胞美白抗氧的分子

穀胱甘肽 Glutathione 是由三種不同的肽組成,包括半胱氨酸cysteine,甘氨酸glycine和谷氨酸glutamate,是體內主要的抗氧化劑,在維持細胞內硫醇thiol狀態和解毒起重要作用。 穀胱甘肽 Glutathione在其還原形 reduced和氧化 oxidized狀態中均存在,但身體中大部分的細胞呈還原形式。 GSH通過對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和脂質過氧化物,解毒過程中作為自由基清除劑起抗氧化活性的作用.

在哺乳動物細胞中, GSH作為電子給體electron donator,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轉化為GSSG,但在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鹽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存在下,穀胱甘肽還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可以將被氧化的穀胱甘肽還原回GSH。

穀胱甘肽GSH具有多種生理作用,重要的是,它通過抑制酪氨酸酶tyrosinase的活性來抑制黑素生成,並且在人體中口服穀胱甘肽GSH可以減少皮膚中的黑色素生成。水溶液中的GSH是高度不穩定且容易分解的。 因此,與口服製劑不同,在局部製劑中GSH對皮膚美白效果的研究。

穀胱甘肽 GSH是抑制黑色素生成的化合物之一。穀胱甘肽還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很容易地還原GSSG成體內的GSH。 穀胱甘肽還原酶和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在人類真皮和表皮中的存在和酶活性。

美白的另一種機制是抑制酪氨酸酶tyrosinase活性; 這是一般硫醇化合物thiol compounds的功能,包括穀胱甘肽GSH, 和半胱氨酸 cysteine。 酪氨酸酶Tyrosinase是控制黑色素生成的酶,催化由血液供應的L-酪氨酸L-tyrosine轉化為3,4-二羥基苯丙氨酸3,4-dihydroxyphenylalanine。 穀胱甘肽,曲酸 kojic acid,熊果苷 arbutin 和目前通常用於美白皮膚的氫醌hydroquinone,對酪氨酸酶tyrosinase具有抑製作用。

穀胱甘肽GSH的皮膚美白效果的另一種機制是抑制磷灰黴素pheomelanin途徑的活化。

穀胱甘肽 GSH的皮膚美白效果歸功於其抗氧化活性,穀胱甘肽具有清除UV暴露後表皮細胞產生的ROS,並防止ROS誘導的黑素生成的能力,具有抗氧化活性和抑製黑素生成作用,其他皮膚增白劑包括L-抗壞血酸(維生素C)及其衍生物。

趙家聲
自然健康顧問
化學學士
生物醫學工程碩士
生物化學科技碩士
材料科技碩士
美國草本治療師
美國自然療法博士

參考資料

  1. El-Domyati M, Attia S, Saleh F, et al. Intrinsic aging vs photoaging: a comparative histopathological,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skin. Exp Dermatol. 2002;11(5):398–405.
  2. Gilchrest BA. A review of skin ageing and its medical therapy. Br J Dermatol. 1996;135(6):867–875.
  3. Masaki H. Role of antioxidants in the skin: anti-aging effects. J Dermatol Sci. 2010;58(2):85–90.
  4. Meister A. Glutathione-ascorbic acid antioxidant system in animals. J Biol Chem. 1994;269(13):9397–9400.
  5. Lu SC. Regulation of glutathione synthesis. Mol Aspects Med. 2009;30(1–2):42–59.
  6. Meister A. Glutathione metabolism and its selective modification. J Biol Chem. 1988;263(33):17205–17208.
  7. Nordlund JJ, Boissy RE. The biology of melanocytes. In: Freinkel RK, Woodley DT, editors. The Biology of the Skin. New York: Parthenon Publishing Group; 2001. pp. 113–130.
  8. Arjinpathana N, Asawanonda P. Glutathione as an oral whitening agent: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J Dermatolog Treat. 2012;23(2):97–102.
  9. Jara JR, Aroca P, Solano F, Martinez JH, Lozano JA. The role of sulfhydryl compounds in mammalian melanogenesis: the effect of cysteine and glutathione upon tyrosinase and the intermediates of the pathway. Biochim Biophys Acta. 1988;967(2):296–303.
  10. Villarama CD, Maibach HI. Glutathione as a depigmenting agent: an overview. Int J Cosmet Sci. 2005;27(3):147–153.
Advertisement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您的姓名